田径教学要给学生一方乐土

时间:2009-06-11 来源:田联阳光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把田径列为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组成部分,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的一个学习领域。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则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没有了具体的技能教学内容,自然也没有了“铅球”等明确的教学要求。因此,新课标下的田径教学中,“跑、跳、投”没有了田径的模样,倒着跑、拉手跑、抱着跑、背着跑都进了“跑”,体现了“快乐”,淡化了“竞技”,强化了“参与”……师生享受田径,田径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一方乐土。


  
  教学片断一:享受田径——选择给你带来快乐的项目
  
  《投掷》课上,体力强、力量大的同学,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同学,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掷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


  这位授课教师的设计真是叫绝,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让学生兴趣不减,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乐此不疲,练得满头大汗,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神情。最终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传统的竞技项目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片断二:游戏创编——把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单、双脚跳”时,课的教学导人采用故事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一上课就感觉到生动有趣,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猫和老鼠”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通过游戏锻炼了学生单、双脚跳的能力。


  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跳跃方法,组成多种游戏引入到课堂中来,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形式新颖,情境交融,通过学生的结组学习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单、双脚跳的技巧,提高了弹跳能力的合作意识,更创编了许多单、双脚跳的游戏,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面对新的教育改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教学片断三:休闲项目——生活化的重组与改造
  
  操场一角,师生们正玩着“击标”的游戏。一位学生手拿小沙包,对前方10~15米距离放置的标牌进行击掷,标牌的放置位置和距离决定了标牌的分值,他击中了!获得了一片掌声。


  这既是一个击准的游戏又是一个发展灵巧性力量的内容,它是受运动休闲项目“飞镖”的启发而改造得来的。体育来源于生活,田径中的奔跑、跳跃和投掷,是人类最基本的身体活动。每个人都会走路、奔跑、跳跃、投掷,而且在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生产中几乎都离不开这些活动。它也是人们用以锻炼身体的基本手段与方法。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要求的内容,与传统的《体育》教材比起来,少了那些纯技术性的、缺乏生命力的内容,多了富有鲜活生命力、浓郁生活色彩的内容。这一少一多之间,体现了教材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教学片断四:组织比赛——给学生以新的评价方式
  
  课堂上正在进行往返接力比赛,加油声、呐喊声不绝于耳,各组学生都在奋力拼搏争创佳绩。一个小组明显领先,当最后一名同学跑完后,全组同学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其他小组的比赛还在进行。当全部比赛结束时,学生名次已基本确定,以往教师通常会宣布各小组的比赛成绩,出现的高潮将是获胜的小组再一次欢呼,大多数小组再一次体验失败的苦涩。但在这次课上教师宣布成绩的方式却让全体同学都兴奋起来,充满信心地要进行第二次比赛。组织活动的彦老师说:本次比赛合作最成功的小组是……充分体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小组是……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小组是……传接棒技术最好的小组是……获得本次冠军的小组是……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我们跑的速度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是很难的,取胜的关键在传接棒的技术上,只要减少失误每一个小组都有取胜的可能,只要我们遵守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各小组都会有取胜的可能,大家有没有信心获胜?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新课标下的田径教学比赛,体现着“形式灵活、重在参与、轻松愉快”的特点,和以往比赛倾向竞技性不同的是,更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教师评价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彦老师的这种评价既肯定了优点又对不足进行了批评,还有新的建议和要求,对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让新课程标准下的田径教学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作者:颜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