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来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发布

时间:2020-12-14来源:作者|任之

如何让每个青少年儿童享受运动的乐趣?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团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近30个课题实验基地,覆盖400余所中小学校,通过多年研究团队从中为学校、家庭、社区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且可操作性强的“行动指南”。

1.png

12月12日,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暨《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发布会在华东师大举行。
世卫组织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青少年未达到每天60分钟的中等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建议标准,各国青少年普遍存在身体活动不足的弊病。在9至17岁青少年中,约九成的人每天久坐时间超过两小时;5至19岁人群,1975年时的肥胖者约1100万人,到了2016年则多达1.24亿人;目前,7岁以上学龄儿童的肥胖率达7.3%,超重率达12.2%。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体质问题愈发严重;体育与教育分离,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地沦为纸上谈兵;逐年攀升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正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此可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对于青少年体育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早在20世纪20年代,Winslow就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动,健康促进的概念开始进入到公众视野,并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体育健康促进可被视为“健康促进”的下位概念,汪晓赞、吕东旭、唐立慧等学者达成共识: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达到健康的目的。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而言,体育健康促进则是一项在社会生态环境中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全时段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行动战略。
教育部体卫艺司长王登峰说:“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同时是心理健康,还有健全人格。”
行动方案将围绕实施优质课程、建设活力校园、加强家校舍多元联动、推动赛事挑战计划、建立动态持续的运动智能健康体系五个方面,从课内外、校内外,全方位、全时空,提升体育健康教育质量。
2.png
1、 实施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学生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达到心率140-160次/分钟,每节课的运动技能练习时间为2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彻底改变体育课不出汗、不对抗的顽疾。
2、 营造浓郁的“活力校园”氛围:
每班每天至少开展两次文化课堂中的微运动,学生每天在校内参与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师生共同参与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教职工每周累计参与不少于18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3、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机制:
家长每学年组织或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家长每学年陪伴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两次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大型体育健康促进活动。
4、 推行科学的“赛事挑战”奖励计划:
设立“健康冠军”“健康精英”“健康达人”“健康能手”等赛事奖励项目,强化儿童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动机与兴趣,真正做到人人有比赛、人人能挑战。
5、 建立动态持续的运动智能监控体系:
重点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指标、体育考试指标、健康生活指标、主动健康指标等四个方面问题,其中必须包括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成绩、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身体形态、视力水平、睡眠情况、心率变化、生活质量指数等项目。
上海市永德实验小学的体育老师沈臣带着孩子们一边单手拍皮球,一边让他们留心听120、110、119等不停切换的警报铃声。一旦分辨出是哪个特种铃声,孩子们就要用另一只手挥舞丝巾,在空中画出对应的数字。通过这样的趣味体育课不但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加入进来,也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3.png
在这样的体育课中学校加入了运动手环的元素,来科学判断锻炼强度和效度。内设芯片的足球、智能技术跑道、捕捉实时动态的AI机器人等,通过采集运动轨迹和相关数据,体育老师可以在后台监测和分析到每个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这样的智能器械正在进入孩子们的体育课堂中,并起到重要作用。
智慧体育课堂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校的教学方式和青少年的学习状态。我们不再单纯倚重跑步和跳远来锻炼孩子们的素质,兼具趣味和科学的体育课以及富有人文性的“活力家庭”、“活力社区”、“活力学校”正在搭建起崭新的桥梁,“三位一体”共同实现体育健康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