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整合“教-练-赛-测-思”,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思政

时间:2022-12-16来源:田联阳光

体卫艺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紧紧围绕“中国梦·体育梦”,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发展方略为导向,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平台,秉承“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和“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学院按照“体健心康、学高身正、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治学理念,“术学并重、内外兼修、文武并举、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深入倡导“有体育,更成理”的文化理念,通过科学构建“两融合、三课堂、四维度”育人体系,系统推进适合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专业特点、就业需求和发展导向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本文系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一般项目(校级重点项目)“理工类院校‘教—练—赛—测—思’体育育人新体系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1-66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育体育心更显清晰

体育学院“大学体育”是一门融知识、体能、技能、情感为一体的多项群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政育人功能。课程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实现对课程价值、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全面指导与建设。依托“立德、强身、健体、铸魂、益智、致学”的多元目标,学院将“思”作为课程的价值引领导向,把爱国情怀、体育精神等嵌入“教、练、赛、测”课堂内外。通过有效“教”,精准教学、教学相长,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加强“练”,通过自我训练、指导训练,巩固学生运动方法技巧,提升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积极“赛”,兼顾教师绩效认定和学生成绩折算,提高师生积极性,形成系统评价机制;常规“测”,通过组班指导、集中长跑等方式,进一步改进测前、测后针对性辅导和测中科学化组织,扩展“大学体育”体育课程资源,凸显课程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方面的导向作用。

学院积极推动“以体育体”与“以体育心”的一体化,逐步使“教会”“勤练”“常赛”“多测”“思政”成为体育育人的良性循环,将“课程思政”贯穿体育育人“全过程、全方位”,不断践行“教学补助”“导训互补”“供给互促”“测练互振”“体心互融”,实现教师绩效有规定、学生成绩有充抵、五位一体见实效。加速各要素之间相互递进和促进,在教会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强调品德修养的养成,注重健身方法的传授,突出健身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享受运动、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将体育课堂的学习转化为坚持终身锻炼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将健康体魄的塑造与坚强意志的培养有机结合。“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围绕这些诉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做到“育体”与“育心”有效融合,实现“五育并举”。

发挥教学大纲核心作用,让思政教育成为常态

自2018年起,学院在“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中突出了课程思政的编写元素,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坚持“转识成智、化知为德、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明确“体育精神+行业精神”的思政教育融入点,系统梳理了课程不同项群的思政教育元素,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和要求。教学大纲中加强了对教学实践的探索尝试,“第一课堂”教会,“第二课堂”群体竞赛、专业训练、社团、勤练(健身打卡),“第三课堂”检验(体质测试),“三位一体”贯通整个课程。“教”“练”“赛”“测”“思”体系的建立,既避免了本科高年级阶段因没有开设常规体育课,缺乏强制性干预管理而出现体质、技能素质下降的现象,又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体育育人和课程思政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内课外一体化发展。

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自主、有效、系统地进行身体锻炼,实现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达到了体育教育目标。通过不断优化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学练体验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学院采用制度引导、情境创设、问题导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师生内外等多载体的教学途径,制定了基于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案,突出评价德育的教学成效。学院要求每名任课教师根据新修订的大纲制作优化体现“二融合”特点的教案,并以项目教研室为单位录制视频微课,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厚植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使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常态化。

强调课堂教学基础作用,让主体主动更见成效


学院从思想教育、身体教育两个视角创新教学内容,建立以“类、项”为单位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优化模式。充分利用运动项目的“文化性、竞争性、对抗性、规范性、社会性”等特征,发挥运动项目的“健身、娱乐、教育、社会化、人际交往”等功能,弘扬运动项目中“迎难而上、坚毅果敢、勇于担当、永不言弃”等精神,借助成都理工大学已故英雄教师邬宗岳等楷模的典型案例,塑造“以德育情感目标为先导、技能目标为主导、兼顾认知目标”的全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落实到线上线下体育课程教学实践全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教”(教师教)、“练”(学生练)、“赛”(小组赛)、“测”(素质测)、“思”(思政融)五个环节,分“类、项”实现五个环节的良性运转。以球类运动项目为基础,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排球、足球归为一类,将中国女排、女足以及中国乒乓球队在赛场展现出的顽强斗志与拼搏精神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磨砺品格、提高修为;以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为突破口,将武术套路、散打、健身气功、射艺、舞龙舞狮归为一类,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崇尚“武德”,通晓“武礼”,懂得尊师重道,懂规矩、守纪律、知礼节、习品行、磨意志、会欣赏,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以民族传统项目运动之美、文化价值之典鼓舞学生;以运动操舞类项目为切入点,将啦啦操、健美操、健身健美归为一类,倡导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合作和竞争关系的培养;以户外新兴运动类项目为延伸,将定向运动、攀岩、拓展、板球、软式曲棍球归为一类,联系学生专业,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在身体运动中对案例进行思考,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体悟“爱国、积极、乐观、向上、坚韧”的正向价值观;以康复保健类技能为亮点,将急救与生存技能、运动康养、运动处方等归为一类,教导学生以体己之心体人,关爱社会、关心他人、济困救弱,培养学生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问题的同理心,树立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丰富系统的课程体系既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又强化了体育学科知识的内在性质和逻辑结构,使学生将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注重教师团队关键作用,让主导主教更有特色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为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学院以人才培育为关键,围绕课程教学过程多层次和项目设置多类型的特点,加大力度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打造。

学院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岗中的学习培训内容,并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带头人推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团队建设,加强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确立项目带头人制度,鼓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引领研究团队;组建了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联优组成的教学团队,聚焦“大学体育”课堂,强化内容设计,加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教学,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基于“大学体育”的不同项目特色,分项群、分类别规范成都理工大学理工科类、文管类、艺术类等不同专业学生“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以项目所归属的教研室为单位,每周三下午由各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组织教师进行“技术+理论”集体备课学习,建立课程轮流展示制度,对所教项目的思政元素进一步发掘,内容涉及政治学习、技术习练、人文讲座等;组织学生参与备课,了解学生需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从“教师想教什么”到“学生想学什么”转化;在教学类竞赛活动评比中提高课程思政评分占比,采用教师互评、专家评审、学生评分等形式进行考评,将教师教学竞赛成绩评分按年度汇总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以此促进教师提升育人能力和思政教学水平的主动性与实效性。

健全考评机制激励作用,让教学质量更有保障

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坚持以人才培养效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健全评价机制,重点解决了评价标准、评价组织以及评价方法等问题。坚持知与行统一、德育与智育统一的原则,确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知识体系教育融合。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着重考查教师的“教”,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设计、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案编写等教学环节,避免了要求和行动“两层皮”现象。在学生成长评价方面,围绕“练”(课外练)、“赛”(小组赛)、“测”(素质测)、“思”(品德行),即除了考查是否掌握项目动作要领外,还注重评价学生在课外作业打卡、学练、课内小组竞赛及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情况,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反应等情况,避免出现身体素质与思想品德发展脱钩的问题。以跑步项目训练为例,有的学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全程,但依然坚持从起点位置跑到终点。在实施评价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的努力,放大其优点,表扬他坚持到底、永不言弃、敢于挑战的精神品质,同时指出学生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弥补不足。这样的教学评价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又能引发学生对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视,从而推动课程思政目标切实落地。

完善评价组织结构,组建由课程管理人员、课程项目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督导委员组,负责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审核、评估和管理,保证课程质量。通过发挥课程督导委员会的协调作用,使“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管理从“由上至下”走向“双向互动”。此外,学院还积极探寻有效的评价方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同向同行,依据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实施教学评价,按照不同类别、项目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